![]() |
![]() |
之前在头条收到过很多有关大龄的问题邀请,他们是这样问的:
“为什么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龄未婚男女却越来越多?”
“现在社会是大龄剩男急,还是大龄剩女比较急,为什么男生都不追女生了?”
“大龄剩男剩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
以上是我选取的几个问题作为代表,来聊聊晚婚成灾,大龄剩男剩女堆积如山,背后打底暗藏了什么玄机?(以下仅为个人想法,不代表所有,不足可补漏,扬长避短即可)
晚婚的年纪我的理解是30岁后,30岁前个人觉得还是在正常范围的,当然这个需要依据每个城市不同的民俗来定,我就站在个人角度,或者说普遍的一个社会前提下。
其一,人格的养成需要足够的时间与环境和谐并进作用。
其实结婚要依据个人自身条件是否达到成熟(三观,逻辑等)。原因是:如果是20多岁跟30岁毫无“成熟”(三观逻辑等)的区别,那早婚晚婚意义一样。
当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是一点点学会吃东西,走路,说话的,同样的,每个年纪背后都是一个成长,比如18岁学会骑车了,25岁学会开车了。唯一的区别就是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是否有利于你更快速的完成这个当下年纪应该要完成的成长。如果没有条件,有人甚至30岁,40岁都不会开车,可能是因为没有需求,可能是因为没有车等等,同样的,人格也就是这里的“开车”,人格也在养成中。
人格即人的个性,分为内外。
这个人格的成长是否完整,是否健康都是需要被重视的,这才是真正需要去学会看透的。
你绝不会去跟一个8岁的孩子谈婚姻,这是不合理的,同样的,如果30岁(泛指,也可以是40岁等等)还是8岁的心智,这也是不合理的,人格没有被正确教育并健康养成,那晚婚也是跟早婚一样的结局。
其二,随着互联网崛起,信息的快速传播,信息量激增,现实诱惑增多。
网络上信息暴增,以前足不户,获取信息困难,信息断层的厉害,获取伴侣情感的方式范围有限;如今,手机电脑打开就能“看世界”,获取情感伴侣的方式更是多样,很多人在网上聊个红颜蓝颜的知己,交几个朋友,根本不需要一个固定的感情寄托。
在这个快时代下,不难看出,最严重的就是想方设法的维系,经营感情,但是很多人懒得去花时间在爱情上。
其三,心态的模棱两可。
因为自以为经历几段感情就像专家一般,被自己失败的错误的“自以为”框住,不再付出全力以赴,自认为已经看遍天下。
我始终相信,爱情是可以被感受到的,同样的,你的不全力以赴一样可以被感受到,试问,这个恶性循环能产出高质量的情感?
一段好的关系一定是需要在开始就种下健康的种子,需要冲去反复的动作加上时间去让它开花结果的,这不是想想,不是说说就能拥有好的果实。
晚婚成灾,剩男剩女堆积如山,背后暗藏的玄机,是不是就是缺少一颗全力以赴的心和一颗判断健康种子的脑袋呢?这是需要足够时间,正确时机去用心持之以恒锻造的。
希望每个人都能用心去开始每一段感情,晚婚不可怕,可怕的是再晚也不知道问题究竟在哪里,甚至一直把问题推给社会,推给别人,从不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