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很多人认为,恋爱是一种感觉,事实上它也是人体内众多激素相互反应的结果:
男女第一次渴望对方的时候,会分泌所谓性荷尔蒙的睾丸素和雌激素。当这个渴望持续进而坠入情网的时候,会分泌多巴胺和羟色胺。如果到了下一个阶段,男女因关系持续而渴望更加亲密,进而发展成性爱,这时候大脑会分泌出脑垂体后叶荷尔蒙,又称为催产素。
当一对男女一见钟情或经过多次了解产生爱慕之情时,丘脑中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就源源不断地分泌出来。于是,我们就有了爱的感觉。如果说大脑中心——丘脑是人的情爱中心,其间贮藏着丘比特之箭——多种神经递质,也称为恋爱兴奋剂,包括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多巴胺能左右人们的行为,还参与情爱过程,激发人对异性情感的产生。
多巴胺是传递快乐信息、维持性欲的主要神经递质。多巴胺激发人们对异性的情感。2000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瑞典的阿尔维德·卡尔松的研究成果说明,多巴胺不仅有左右人们行为的作用,也参与了人的情爱过程并激发人对异性情感的产生。
在多巴胺的作用下,我们感觉爱的幸福。人们品尝巧克力时或吸毒瘾君子们在“腾云驾雾”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满足感,都是同样的机制在发生作用。幸好,我们的大脑能够区别彼此之间的不同。多巴胺好像一把能打开许多锁的万能钥匙,根据所处情景不同,在体内产生不同的反应。巧克力的气味、口味告诉大脑,我们正在吃东西;情侣的体味和香味提醒大脑,我们正在身陷爱中。
多巴胺带来的“激情”,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爱可以永久狂热。不幸的是,我们的身体无法一直承受这种像古柯碱的成分刺激,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心跳过速的颠峰状态。所以大脑只好取消这种念头,让那些化学成分在自己的控制下自然地新陈代谢。这样一个过程,通常会持续一年半到3年。随着多巴胺的减少和消失,激情也由此变为平静。因此,从理论上说,正在热烈相爱的情侣,要想在性爱的感情方面“海枯石烂,永不变心”,是不可能的。
而催产素不是只在男女发生情爱关系才产生的,它在母亲喂乳时也会产生。而且对女性而言,母爱和爱情是一样的。大约20年前,美国的神经内分泌学家休·卡特开始研究大草原上的田鼠,以弄清这种生活在美国中西部平原的啮齿类小动物为什么是自然界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者。大草原田鼠在交配后终生保持“一夫一妻”制,雌鼠雄鼠共同养育后代,过着田鼠版本的幸福家庭生活。这在自然界中实属罕见:只有不到5%的哺乳动物表现出“一夫一妻”和双亲行为。
性学专家泰勒提醒人们,催产素的力量和影响范围令人着迷,但它对人类情感的作用却决非简单的话就可以概括。泰勒指出:很多人说,“催产素是亲热激素”,或者“催产素是爱情激素”。其实,催产素要难捉摸得多。它与心理学的种种状态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要把这些分子与特定状态对应起来很困难,也存在某种危险。
有些专家认为,催产素与身体天然产生的“鸦片”有协同作用:催产素启动依恋他人的愿望,类鸦片活性肽则提供与爱人在一起时那种温暖陶醉的感觉。类鸦片活性肽与催产素的关系强调了泰勒关于“爱情药”简化法的观点。
催产素和类鸦片活性肽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大草原田鼠的大脑解剖表明,多巴胺与催产素之间也有紧密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催产素的影响可能因雌激素得到加强,而因雄激素得到减弱。这或许有助于解释男女两性在压力之下的不同反应。爱或许并不像民间所说的那样存在于内心,但也并非依赖于某种单一的分子。当我们感受到让我们心潮澎湃的男女之爱或父母之爱时,我们大脑的化学物质正在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引发着大脑特定区域的各种活动。催产素对这种相互作用至关重要,但却不能代表一切。
羟色胺是男女相爱最重要的化学物质。羟色胺会让一个人暂时失去理智,看不清对方的缺点,因此让爱情变得很盲目。科学家早就证明,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由荷尔蒙决定的。比如说,大脑制造出来的内啡肽能使人产生一种快感,一种满足和轻松的享受。内啡肽中最著名的5—羟色氨正是因此而被称为“快活荷尔蒙”。做爱时还会产生适当的肾上腺素。但是,肾上腺素通常被称为“痛苦荷尔蒙”,因为当我们生气或遭到恐吓时,身体就会分泌出过多的肾上腺素。
虽然多巴胺、苯乙胺、后叶催产素等爱情化学物质的大量释放,会使人产生爱的感觉,但是,我们的大脑不可能长期不断地大量释放这些物质,因为神经细胞只有受到新异刺激时才会兴奋。
所以,想要维持长期的恋爱的感觉或婚姻关系,需要我们通过合理的刺激,才会使我们时时感受到恋爱的新鲜感,比如一起去旅行,为TA制造浪漫,记得你们之间有意义的日子等。